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美SEC出手中概股慘遭血洗 百度B站後港股再迎哪些巨頭|巨子股評

    美SEC出手中概股慘遭血洗 百度B站後港股再迎哪些巨頭|巨子股評

    3月24日,美國三大股指均高開低走,全線收跌。截至收盤,道指跌0.01%,收於32420.06點;納斯達克指數跌2.01%,收於12961.89點;標普500指數跌0.55%,收於3889.14點。其中中概股幾乎全軍覆沒,跌幅超過10%甚至20%的比比皆是。

    熱門中概股集體重挫,香港大公文交所跌逾32%,騰訊音樂跌逾27%,唯品會跌逾21%,愛奇藝跌逾19%,貝殼跌逾13%,嗶哩嗶哩跌逾9%。新能源汽車股普跌,小鵬汽車跌逾15%,理想汽車跌逾13%,蔚來跌逾10%。

    中概股慘遭血洗與美國證監會(SEC)發佈公告稱,通過臨時修正,以執行《外國公司責任法案》(HFCA Act)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市場普遍認為,這意味着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將面臨更大的退市壓力。

    2020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主要包含兩項內容:一是如果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將被禁止在美國任何交易所上市;二是上市公司需披露自己與該國政府的關係。

    對於第一條,幾乎意味着中國企業想要在美國上市就需要交出公司的審計底稿。而披露公司與本國政府的關係則讓很多中國國有企業難辦。

    中國證監會此前也回應稱,從法案內容來看,該法案對外國發行人提出的額外披露要求,包括證明自身不被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披露董事會里共產黨官員姓名、共產黨黨章是否寫入公司章程等,具有明顯的歧視性,均非基於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因此堅決反對這種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以這些規定強制中國公司從美國證券市場退市,將對美國投資者利益乃至全球投資者利益造成嚴重損害。

    不過這也未能阻止中概股回歸浪潮的開啓。自2020年《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在美國國會通過後,在美上市中概股紛紛選擇香港二次上市。截至今年3月24日,已經先後有12家中概股成功在香港二次上市。僅本月就有百度、嗶哩嗶哩兩隻中概股運作回到香港資本市場上市。《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簽署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已經先後從美股退市。中國最早的網路門户網站新浪也已經宣佈完成私有化合並。

    根據 Wind 數據統計,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以科技、消費及醫療為主,共計 272 家。根據港交所的最新原則,在美中概股回歸上市需符合以下兩點要求中的其中一點:其一為市值大於400億港元,其二為市值大於100億港元且當期收入超過10億港元。

    目前符合要求的中概股公司超過40家。具體名單包括:拼多多、蔚來、貝殼、好未來、騰訊音樂、霧芯科技、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跟誰學、唯品會、攜程網、愛奇藝、金山雲、逸仙電商、微博、歡聚時代、達達集團、名創優品、兆言網路、新濠博亞娛樂、金融壹賬通、秦淮資料、虎牙直播、世紀互聯、鬥魚、泰邦生物、前程無憂、和黃中國醫藥科技、陌陌、有道、小牛電動、搜狗、阿斯特太陽能、諾亞財富、迦南科技、晶科能源、1藥網、燦穀、新氧、海亮教育、愛點擊、格林酒店、大全新能源。

    顯然,中概股面臨的美國監管風險是福禍相依的。從近期中概股香港二次上市的情況看,這些企業都成功募集了大量資金,為日後發展擴寬了空間。企業選擇在哪裏上市,要綜合考慮上市目的地市場的多種因素,包括市場的估值高低、資金容量、包容性、便利性、認可度及法制環境等等。中概股回歸港股是香港市場競爭力提升的必然結果。

    同時,中概股回歸也得益於香港市場投資者對這些企業的認可。一方面,區別於首次上市的企業,這些二次上市的企業已在美國市場證明其自我價值,多數在港二次上市的公司都獲得了很高的超額認購倍數。也説明香港市場投資者願意買他們的股票。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內地資金已成為港股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中國國內投資者對這些企業的業務情況比較熟悉,不會像中概股在美國可能存在文化認同差異。尤其是業績好、規模大的中概股更能輕鬆獲得更高的估值,也壓低了股票發行融資的成本。此外,香港已經擁有了成熟的二次上市機制與成功先例,對企業而言有章可循,不確定性也較低。

    加上港交所自身與時俱進的制度改革,順應資本市場的變化,賦予了港股更強的風險承載能力,這不僅為A股資本市場的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鑑經驗,也給中國內地資本市場改革提供了緩衝時間,彌補其目前的不足。

    毫無疑問,中概股回歸會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隨着未來一批新經濟公司完成在香港上市,對於優化港股行業結構、活躍交易氛圍、促進香港和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乃至加速港交所進一步改革,都有重要意義。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