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獨家|北京監管高層傾向配合美國SEC《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獨家|北京監管高層傾向配合美國SEC《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去年因瑞幸咖啡事件,中美關係緊張而引發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特朗普簽署這項法案是去年12月。法案在3月24日的新進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並徵求公眾意見。 該法案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其證券禁止在美交易。消息一出,誘發中概股大幅走低,隨後又因超高槓杆操作引發了而後的連環踩踏事件。不少中概股跌幅達20%,個別中概股連續三個交易日跌幅達到50%。

    踩踏事件不談,投資者更加關心《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對於中概股接下來的衝擊。中方究竟是何態度,直接決定了中概股未來取向。

    在《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背後,是中美兩國多年來就中概股的審計爭議。雙方的核心矛盾在於美國監管機構要求審核中概股的審計底稿,而中國監管機構以「國家機密」為由,限制境內企業的審計工作底稿流出境外,但是中國《證券法》也規定了例外情形,只要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同意即可。

    來自北京的證券系統消息人士透露,就目前信息來看,監管高層似乎傾向於配合美方監管要求。

    有公開報道,中國證監會去年8月曾透露,指中方從未禁止或阻止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向境外監管機構提供審計工作底稿,只是對審計的內容要求需要良好溝通。

    而上述人士亦透露,中國證券監管機構迄今已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供了多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底稿,主要是一些大型中概股。

換言之,市值最大的幾家中概股,事實上受到《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影響並不大。這點從市場表現上亦可以得到印證。在3月24日之後的三個交易日,阿里巴巴,京東,網易受到的衝擊並不明顯,價格波動處於正常區間,上周五踩踏事件時也都實現了明顯的漲幅。

    不少投資者,在上周中概股的「血洗」中,驚歎中概股的未來。但實際上,《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從去年年中開始談,特朗普簽署這項法案是去年12月。其實實際上並未對中概股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中概股在2020年全年漲幅54%,領先於納斯達克的44%,而且在今年前兩個月,中概股依然保持領先其他資產的勢頭。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1-2月,已有包括霧芯科技、容聯雲、祁連國際、亙喜生物、天演藥業等13家中資企業在美上市,數量達到2020年全年的三分之一,也是歷年同期家數最高的。按目前股價計,這些中資企業總市值已超400億美元。若按照目前速度,中企赴美上市IPO數量今年有望達到70家之多。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陸續出現轉型升級的新業態,但是整體經濟資本化程度較低,股權融資仍然較少,隨着疫情得到控制,後疫情時代全球多國貨幣超發帶來充裕的流動性,總體處於「缺資產」的供求狀態,中資企業海外上市還會繼續。

    當然,《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也利好去年香港股市。如今已經有9只重磅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加上2019年的阿里,今年已經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汽車之家和百度、嗶哩嗶哩,回歸港股的中概股已經有13隻。特別是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阿里巴巴、新東方、拼多多、京東、網易及百度是市值最大的6個,其中已經有5個在香港二次上市,拼多多的回流也指日可待。

    據悉,除了這13家中概股,目前大約還有40多家中概股符合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要求,雖然數量只是中概股中的少數,但市值比重卻接近中概股總市值的一半。因此,這些公司在考慮二次上市的同時,應該也會積極與兩國監管機構協商解決審計底稿的問題。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