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外電傳內地欲另設交易所引蘋果上市 港交所受威脅嗎?│巨子點評

    外電傳內地欲另設交易所引蘋果上市 港交所受威脅嗎?│巨子點評

    《路透》上日(3月31日)下午3時半,一則有關中國政府考慮設立一個新的交易所,吸引在海外上市公司到中國集資的消息傳出,港交所(388)股價迅即由升轉跌,雖然跌幅不算大,最多只是2%之內,不過已能顯示投資市場對消息的關注。

    原文引述了兩名熟悉消息人士指,中國考慮設立一個新的交易所,一來是吸引海外上市企業,二來是增強內地在岸市場的國際地位。同時指國務院已經要求證券監管機構,研究如何設立一個交易所,能吸引在離岸市場,包括香港及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到內地上市。

    《路透》引述了熟悉消息人士指,國務院已經要求證券監管機構,研究如何設立一個交易所,能吸引在離岸市場,包括香港及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到內地上市。(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對傳聞的三大懷疑

    不過,這個消息的傳出,看來是有三大不妥之處,令人不禁產生滿肚懷疑。首先,從消息傳出的時間看,正值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剛於上星期遭遇「血洗」,多間企業股價急跌幾成。雖由基金高倍槓桿所致,但起因是美國證監就《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發聲明通過臨時修正案,如果外國公司不遵守美國審計標準,最高將會面臨除牌。

    看似在邏輯上,為了保護中概股不受政治因素所累,鼓勵中概股回流,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恰恰是如果基於這樣的考慮,另設一個交易所,從研究再到實施,歷時冗長,遠水不能救近火。明明就已經有具備各方優勢的港交所,為何捨近求遠?

    而且,為何特別點明,該新設立的新交易所是要將在本港上市的中資企業吸走呢?試問,很多新經濟企業為何來香港上市?為何中概股會優圥選擇香港?坦白而言,是因為香港的同股不同權上市制度設計。內地如今不論是上海交易所還是深圳交易所,都沒法滿足這些企業的上市需求。

    小米集團是首隻以同股不同權形式掛牌的新股。(路透社)

    此外,按照如此說法,暗指內地希望成立一個新的交易所,和港交所做直接競爭,搶佔「市場」。這基本不可能。從內地政府在香港的戰略部署看,這種說法,明顯站不住腳。

    才結束不久的中國兩會上,副總理韓正會見香港代表團的講話中,除了提到了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也專門提到香港金融中心發展的議題。中央從國安法到改革香港選舉制度,都是希望處理完政治層面的問題,盡快回歸到經濟民生發展。在中央角度,依然期望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金融產業是香港的絕對支柱產業。政府數據顯示,本港金融服務業的增加值達到5801億元,佔全港GDP的21%。中央不會去動搖這個基礎,造成不必要的社會壓力甚至是社會情緒。要說中央政府會於此時此刻,在國內設立另一個交易所,另起爐灶,與港交所作正面競爭,是遠不符合、甚至不理解刻下的政治現實。

    政府數據顯示,本港金融服務業的增加值達到5801億元,佔全港GDP的21%。

    第二,從非常現實的層面,會去美國尋求上市的中資企業,一是因為上市制度所限,另外就是國際資本。香港市場就是典型的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開放性國際市場,也是國際資本投資中國市場的平台。新經濟企業到香港上市,可以從國際市場,特別是從國際機構投資者那裡獲取資本。而內地市場基本只是從內地投資獲得資金,這是很顯然的。

    反過來說,對於外媒報道中所說的要吸引海外跨國科技龍頭企業,諸如特斯拉及蘋果公司等來內地上市集資。不能忽略的是,要如何突破內地嚴格的資金管控問題?

    在中國現行金融制度下,非常慎防資金大舉流入流出,監管層擔心對金融穩定造成問題。顯而易見的,要吸引跨國科技龍頭在中國上市,可以吸引的資金既會是國內投資資金,同時更會牽動的是期望投資龍頭企業的大批外資,但是外資要投資國內股市以及將資金掉走,仍然受到多重資本法規限制。

    去美國尋求上市的中資企業,一是因為上市制度所限,另外就是國際資本。(VCG)

    所以,從政策推動的角度,理應是取易不取難,善用本港數十年來容許資本流入流出的自由,先吸引國際企業來香港第二上市,以發揮本港的金融優勢。

    第三、外電傳出的消息內容,是指其中一個考慮的選項,是將北京的小型交易所如新三板提升,升級至吸引中概股在海外回歸上市的場地。先不談這個說法,是欠缺了對新三板成交及資金流量的認知(現時新三板掛牌公司一周的成交額僅得20餘億人民幣);而更重要的是,從中國的國家行政及政治佈局,每一個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及地位,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定位一向是全國的政策及政治管理中心。在中共一貫政治倫理來說,都不會將北京賦予更多金融的成分。

    綜合以上三點,外媒此次傳出的消息,雖然挑選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時間發布,就是中概股在美國遇到股災後的一周,不過,從國家金融政治佈局,及政治倫理的角度看來,該消息恐怕不真。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