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劉元春:大宗商品尚未見頂,中國無懼內生型適度通脹

    劉元春:大宗商品尚未見頂,中國無懼內生型適度通脹

    進入2021年,由於新冠肺炎疫苗推進速度較快,歐美髮達經濟體逐漸從疫情中走出,經濟活躍度在穩步提升。不過,當前美國失業率尚高,歐盟部分國家還在封鎖狀態,世界經濟遠未恢復到正常水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大宗商品率先大幅上漲。原油價格已經升至疫情前2019年相對較高的水平,銅、鋁等價格更是創出近8年新高。

    2020年為了應對疫情衝擊,各國均推出空前規模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在大量流動性推動下,全球通脹預期升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3月PPI按年上漲4.4%,漲勢較快,但CPI按年僅上漲0.4%,處於低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較快,對中國的終端消費衝擊較小,但部分工業品有所提價,擠壓了製造業企業利潤。國務院近期開會部署,要求關注大宗商品漲價走勢,加強原材料等市場調節,緩解企業成本壓力。

    大宗價格走勢如何?需要關注哪些重點品類?可採用什麼樣的手段加以調節?貨幣政策該如何應對?4月1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

    大宗商品價格尚未見頂

    《21世紀》:大宗商品未來走勢會如何?疫情影響、寬鬆政策、歐美經濟恢復進度等因素會帶來什麼影響?

    劉元春:當前大宗商品漲價,是因為經濟在反彈。隨着疫苗的推廣,產業鏈供應鏈的恢復,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在回升。

    疫情帶來的大流行、大封鎖,短期會導致斷鏈等劇烈變化,但恢復得也比較快。不同於以往的經濟蕭條,疫情造成大停擺後的重新恢復,生產企業無需經歷資產負債表的漫長修復,民眾也無需進行艱難的再就業,復甦進度比以往的蕭條或危機要更快。

    經濟復甦進度較快,反映在當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因為大宗商品的定價機制很靈敏,其反應速度要快於其他商品。大宗商品的供給端,相對而言是壟斷競爭,並非完全競爭。20世紀以來,大宗商品開啓了金融化進程,當前大量流動性進入金融市場,在發達國家產生了強烈的脱實向虛、資產泡沫化的現象。

    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機制,目前還沒有完全見頂。全球經濟復甦才剛剛開始,歐美刺激計劃、量化寬鬆還在進行,目前流動性已經達到峯值,但部分大宗商品的價格還沒有恢復到歷史高點,比如原油。在大量流動性的催動下,在全球需求的拉昇下,大宗商品的價格肯定還會繼續上揚。

    《21世紀》:大宗商品的價格未來是否會大幅上行?

    劉元春:應該不會。因為當前全球經濟的恢復,需求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填補去年缺口的速度很快,但經濟要實現常態化運行還很漫長。

    疫情不是一個插曲,而是產生了衝擊,會對中長期帶來實質影響。世界經濟再也回不到疫情前的狀況,不僅僅是寬鬆政策推高了債務率,生產鏈供應鏈也發生了變化,很多國家都在推進類似碳中和碳達峯的計劃,能源結構會進行調整。

    《21世紀》: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到一定程度,包括原油、鐵礦石等,當前進入震盪區間。過剩的流動性會推動大宗商品走高,但也受實際供需制約?

    劉元春:這是肯定的。大宗商品金融化的進程,是以實際需求為支撐。

    一般商品很難金融化,但是大宗商品的交易量大,交易標準比較統一,以國際供需來定價,成為商品金融化的很好載體。

    從中期來看,大宗商品這個金融載體,其價格走勢與實體供需有關。所以,從中期來看,大宗商品的價格會繼續回升。但是,短期來看,價格會有一些調整波動。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過多,會對需求產生抑制;大宗商品金融化過程,受到資金面的影響,與其他資產定價也會相互制約。

    《21世紀》:銅從去年3月下旬持續漲到今年2月底,目前處於歷史上相對較高的價位。有分析指出,這跟智利作為產銅國,當前尚處於疫情封鎖狀態有關。部分原材料生產大國疫情較為嚴重,是否會繼續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哪些大宗品類值得重點關注?

    劉元春:銅跟疫情有一定關聯,因為不同地區疫情狀況不同,加上當前國際貿易的運力還沒有完全恢復,疫情仍然有不確定性,大宗商品在部分環節遇到瓶頸,在所難免。

    有些產品受制於個別國家,可能會影響比較大。像石油的供應,主要靠中東,但油價若超過65美元/桶後,頁岩油會加快開採,會抑制油價的上漲。

    但是,像原油、鐵礦石、銅礦等品類,不是勞動密集型或接觸型產業,開動機器挖礦就能增加供應。當前,比較麻煩的是農產品、穀物類,因為穀物供應很多來自發展中國家,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疫情導致部分糧食生產鏈斷裂,很多國家將糧食上升為安全問題,對出口進行限制——今年的糧食存在供需缺口,在金融化力量推動下,可能會加速上升。

    內生型價格上漲無懼,匯率要有靈活緩衝機制

    《21世紀》:國務院幾次會議均提到,要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大宗商品漲價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劉元春:當前大宗商品的漲價,肯定會對中國造成一定成本衝擊,會給我國經濟復甦帶來壓力。

    但是,目前這輪大宗商品上漲,還沒有達到2006-2007年那輪大漲的水平。我國大宗進口依存度在提升,但使用原材料的技術水平也提升得很快,中國企業對成本上漲的應對能力更強。我國市場會層層消化,上游原材料漲價效應,會隨着產業鏈逐級遞減,大宗商品漲價對消費端的物價水平滲透力不強。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部分大宗商品漲價,屬於對去年超調的恢復性增長。過去兩年,我國產業受惠於超低的進口價格,很多企業盈利大幅提升。

    當前,個別商品有所提價,屬於正常調整。部分產品價格水平偏低,適度提價有利於企業的成本分擔。

    《21世紀》:採訪的部分企業經營者表示,雖然成本漲價會增加負擔,但適當提價也能幫助企業消化上漲較快的人力成本,提高企業利潤。

    劉元春:價格上漲的種類有很多。隨着我國經濟的恢復,未來中國價格有所上行,也是必然的。這種需求帶動的內生型價格上漲,也是政策調控必須要達到的效果。

    對一個國家而言,更痛苦的是應對通縮,因為通縮會對生產體系造成衝擊,可能帶來大規模失業問題。但是,適度通脹,生產不會停。

    《21世紀》:國務院表示要加強原材料等市場調節,來緩解大宗商品帶來的成本壓力。在碳達峯碳中和背景下,上游原材料行業是調控的重點。當前,市場調節能採用什麼方式?

    劉元春:要加強原材料市場調節來平抑價格,要麼減少需求,要麼擴大供給。

    比如,在生產端可以推動節能技術的應用,這樣能減少對能源的消耗,也能減少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對粗鋼等部分過剩產能,可以通過徵收關稅等,對其出口進行一定限制。因為這些高能耗產品的出口,在中國耗能,幫助他國減排。像糧食品類,可以加大儲備投放。

    政策層面,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若對生產生活帶來一些結構性影響,可以通過產業補貼、價格補貼等方式來應對。另外,政府可以對囤積、炒作等行為進行打擊,不能人為製造供需緊張狀況。

    《21世紀》: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開會提到,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特別要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貨幣政策要如何穩物價?

    劉元春: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是由中國的需求決定的,是由全球市場來定價。大宗商品價格上揚,我國貨幣政策沒法調控。

    但是,大宗商品金融化過程中可能的金融泡沫,是需要監管部門關注的。美國通脹預期的上揚,帶來美債收益率的上行,可能會帶來國際資本的異動,資金的大進大出可能造成金融上的不穩定,也可能對我國外匯儲備帶來衝擊。所以,要考慮匯率上是否要有靈活的緩衝機制,要加大金融監管力度,防止遊資無成本進出。

    劉元春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