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港股「五窮六絕」魔咒正在應驗?行業資深人士給出答案

    港股「五窮六絕」魔咒正在應驗?行業資深人士給出答案

    內地《第一財經日報》前總編輯秦朔的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發表署名舒時的文章指出,港股「五窮」魔咒正在應驗,所以,「五窮月已臨,要避開六絕!」

    文章稱,「五窮」已坐實,港股大概率還是要尋底,現在撈貨,可能還不是時候——雖然我本人仍然看好科技股的長遠走勢。

    為什麼説大概率港股下行?文章從技術等方面闡述了作者的另類分析方法。

    技術形態危機重重

    從技術層面來看,恒生指數的形態已經相當難看。從2021年4月底以來的技術圖來看,恒指面臨下跌旗形;如果從2021年1月以來的技術圖看,則是在不斷從一個大型頭肩頂的頸線下滑——常用技術分析的人都知道,這兩個形態都不是好兆頭,一旦確認,都意味着在現在的位置上還要下滑一段距離。

    所以,如果從技術分析來看,投資者最好是逃避一段時間。

    順便説一句,近幾年來,很多投資股票的人言必談價值,不願意相信技術分析。筆者從事對沖基金另類投資多年,常年用技術分析,就個人的經驗來看,技術分析往往更能啓發研究員的思維,而且往往可以作為價值分析的前瞻性指引。

    很多人可能覺得筆者搞錯了,難道不是價值分析才是王道嗎?就筆者的經驗,並非如此,實際上,很多時候,價值分析只是從側面驗證技術分析的結論。

    技術分析背後的原理其實就是有效市場理論,當市場有效時,價格便包含了所有的信息,這時候,價值分析的結果也必然會反映在價格裏。

    應該説,越是信息透明度高的市場,流動性強的市場,技術分析越有用。比如美國股市就特別明顯。

    舉例來説,納斯達克指數在5月4日跌穿了近期的升軌後,便再也無力反彈,這便是趨勢性的扭轉;隨後幾天的走勢則進一步確認了4月29日以來的納指走勢已經形成下跌通道——從技術上説,通道是一個很難突破的技術形態,這意味着納指後市難有大的作為。

    如果再把目光放遠一些,從2021年1月以來的形態來看,納指儼然已經形成一個雙頭形態——如果確認,則意味着納指可能還要深度下探之後才能止跌。

    當然,這些都是技術分析帶來的預測信號。具體背後原因是什麼,還要進一步挖掘。

    基本面分析

    在利用技術圖形進行大膽猜測之後,就需要用基本面分析來佐證自己的預測。

    近期最大的基本面有兩個:一是5月7日公佈的美國就業數據僅22.6萬人,比預期的97.8萬人要差很多。二是5月12日晚上公佈的美國通脹數據,比預期又要高得多。

    這兩個最大的基本面有什麼分析價值呢?

    簡單來説,全球股票投資最重要的是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而聯儲局的兩大職能之一就是保就業,就業數據不佳,聯儲局一定不敢加息,要保持現有的低利率環境。

    聯儲局的第二個目標是穩定物價,從這個角度來説,如果通脹持續上行,則意味着聯儲局可能需要加息來抑制經濟泡沫。

    近期披露的就業數據和通脹數據,似乎給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帶來的指向不同。但是現在似乎市場是更為擔憂通脹問題,而非非農就業數據不佳的問題。

    市場為什麼更傾向於擔心通脹問題,當然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但另類投資研究不是做學術研究,這時候的重點是它對我們的投資與交易意味着什麼?

    我們會看到,由於對通脹憂慮之深,因此美國10年期長債孳息繼續抽高,截至本文發稿的時候,已經逼近1.7%。

    投資者是忽略了就業數據的重要性,忽略了聯儲局官員不斷放話,説要維持低利率環境的言論了嗎?

    並非如此,而是「天下苦秦久矣」。美國的貨幣寬鬆政策持續的年限太長,令低利率政策失去了應有的敏感度,反而是「加息」二字更容易挑動投資者的神經。

    既是如此,美國10年債收益率的升温,將會繼續給估值高企的全球科技股帶來沉重的沽壓——這就從基本面映證了技術分析的預測。

    由於港股是唯美股馬首是瞻,納斯達克無運行,香港的科技板塊也好不到哪兒去。再加上中國內地市場監督部門,以及四大金融監管部門自2020年11月起不斷拿網路開刀,又是約談又是處罰,更是令科技股成為重災區。

    5月13日,阿里巴巴(09988.HK)公佈截至3月底止的全年業績。數據顯示其歸屬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1503.08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0.7%。但是如果單看2020年第四季,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高達54.79億元,主要反映的是反壟斷法的罰款。阿里作為中國科技企業龍頭之一,上述業績説明監管部門的政策影響甚深。

    但筆者也要提醒大家,不要過於看空中國科技股。阿里巴巴第4季度的盈利數據,如果剔除政策影響及其他若干項目,其非公認會計准則淨利潤為262.16億元,按年增長18%。如果看全年,剔除監管政策的影響及其他若干項目,其非公認會計准則淨利潤為1719.85億元,按年增長30%——這都是非常不俗的表現。

    所以,還是那個結論,現在不是入市的時候,但需要關注科技股,長遠仍然看好。

    資料顯示,該文作者舒時,港漂,博士,資深另類投資者。曾任中資資產管理基金經理及投資總監等職。新著《重新定義金融:加密貨幣與數字資產》。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