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主題投資機會展望

    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主題投資機會展望

    投資要點:更大格局看浦東: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1)國內大循環:以上海為引領,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長三角一體化1.0到2.0的發展重心變化,是對現有經濟產業結構的盤整及升級,浦東新區金融、技術要素流動充分,以浦東為增長點帶動上海區域經濟向高質量轉型,同時通過長三角一體化的佈局對長江中下游的發展形成引領。

    2)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浦東科創高地,作為雙循環發展的戰略鏈接。根據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發展政策的中長期「願景」: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浦東新區的發展要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謀劃和推動,與蘇浙皖三省各揚所長,深化分工合作,相互賦能提速,共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輻射帶動更廣大區域發展。

    浦東新區產業的全面升級發展,影響的不僅僅是本身乃至上海,作為整個長三角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浦東新區能通過科技創新、貿易拉動、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手段將自我優勢輻射覆蓋整體長三角地區,長三角一體化不僅僅體現基本生產要素的聯結,更體現在高新技術、科學創新手段的融合,因此浦東新區的經濟革新對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現在與未來:六大「硬核」產業——浦東新區的產業高地

    1)歷史視角:傳統產業穩中有升,金融驅動高新技術發展。金融產業強勢依舊,高速發展「臂助」實體經濟。科技研發能力領跑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優勢明顯。高新技術及創新能力是經濟由量轉質的核心,作為浦東新區另一優勢產業,2020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已有3800家左右,佔全市超過1/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達到47.3%。交通貿易核心地位穩固,貿易運輸產業優勢逐步攀升。作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建設航運貿易的核心區,浦東新區的貿易運輸相關產業一直有相當優勢,2020年浦東外貿進出口穩定保持在2萬億元以上,佔上海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5年的31.9%大幅提升至65%以上。

    2)區域產業結構視角:多區域協同發展,助力浦東新區經濟革新。根據《浦東新區總體規劃》,新區可解構為9大區,其中陸家嘴、外高橋、金橋以及張江是過去涵蓋各個方面的四大片區,而臨港作為新興片區則起到了深化自由貿易,革新制度政策的試點區域,剩下三個片區則分別強化信息會展、旅遊以及交通運輸等傳統優勢。

    3)產業發展方向視角:六大「硬核」產業方向隨風起。浦東新區十四五規劃建議要求:地區生產總值要求年均增長6-7%左右。區域經濟整體高增速的背後孕育的是——核心產業規模翻倍式發展的增長空間。2018年浦東新區提出聚焦「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六大硬核產業,目前已初具規模。在浦東新區及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GDP高增速的驅動下,晶片、創新藥、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的「翻倍式增長」或具有確定性,這其中,培育相關技術優勢的龍頭公司快速發展,實現其對產業鏈引領作用不可忽視。

    金融開放加速:跨境資本雙向流通加大,浦東新區金融具有先發優勢

    1)資本市場建設角度:大力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對標國外主要資本市場,更好吸引境外投資者,構建多層次市場,是金融開放的必然。註冊制肩負着重構政府和市場關係、探索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體系的歷史使命。推動註冊制改革,開啓了中國資本市場真正市場化的時代,註冊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更加容易吸引海外的投資者。2019年至今,上海交易所推進科創板註冊制改革以來,科創板和自貿區擴區以及對外進一步開放主題相聯繫來推動整個資本市場基本制度的完善。

    2)人民幣國際化角度: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互相促進。中國對外貨幣合作持續加深,境外央行類機構投資中國金融市場渠道繼續拓寬,投資代理服務不斷優化,入市流程和周期大幅縮減,各國央行和貨幣當局持有人民幣儲備資產的意願有望進一步上升。人民幣在世界外匯儲備份額中的佔比不斷提升,目前人民幣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和官方外匯儲備貨幣,全球70多家央行已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

    發展碳金融:碳交易市場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良性互動

    全國性碳交易市場落户上海料將極大提高上海市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及活躍度。在碳減排及碳配額制度推行離不開碳金融市場的建設,以上海碳交易市場為代表通過對碳排放的市場化定價,通過價格發現機制把環境成本內部化到排放主體。從加速新舊能源替代及能源自主可控的角度來看,通過發展碳金融市場爭取國際碳定價權顯得尤為重要。預計碳交易市場落地後,一些關於碳匯、碳捕捉的綠色生態的碳中和主題短期內亦會受到提振。

    投資建議

    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中所孕育的投資機會可以把握以下方向:

    1)區域經濟下的土地價值重估下。我們認為,關注房住不炒下,租賃市場土地價值重估,建議關注:陸家嘴、浦東金橋等;

    2)區域經濟整體高增速的背後孕育的是——核心產業規模翻倍式發展的增長空間。建議關注浦東的科創園區及硬科技,如上海臨港、張江高科、科創50ETF等相關投資機會;

    3)金融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而本土龍頭券商或進一步受益於金融開放後的券商集中度的提升;

    4)全國性碳交易市場、交易中心落户上海,從加速新舊能源替代及能源自主可控的角度來看,通過發展碳金融市場爭取國際碳定價權顯得尤為重要。預計碳交易市場落地後,一些關於碳匯、碳捕捉的綠色生態的碳中和主題短期內亦會受到提振。

    正 文

    更大格局看浦東: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一)國內大循環:以上海為引領,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

    1980-1990S,「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起步發展,其支持力度及輻射範圍不斷「擴容」,2015年以來傳統的「江浙滬」吸納安徽後成為現在的「一市三省」的區域格局,區域面積 35.44 萬平方公里,區域經濟總量為20萬億元,佔到全國的近25%。從長三角的發展現狀來看,長三角地區已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我們認為,其區域間聯繫緊密、各自產業較為成熟,但在以科技創新為引導的背景下,長三角在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中料將率先「破局」,形成垂範。上海作為長江經濟帶「龍頭」城市、長三角一體化中的首位城市或將真正在各城市互聯互通及協同發展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長三角一體化1.0到2.0的發展重心變化,是對現有經濟產業結構的盤整及升級,浦東新區金融、技術要素流動充分,以浦東為增長點帶動上海區域經濟向高質量轉型,同時通過長三角一體化的佈局對長江中下游的發展形成引領。

    從現長三角發展現狀來看:1)產業結構相似性提高,優勢互補減弱。長三角從規劃到產業的同構化廣遭詬病。據中國社科院數據披露,2004-10年,長三角整體的產業結構相似度係數均值連續至0.79,而上海與江蘇、江蘇與浙江的產業結構相似度分佈保持在在0.9、0.85左右。其中,後來新加入的安徽與江蘇、浙江的相似度係數也在這幾年快速上升,目前已經達到0.8以上。2)城市間發展的落差迅速被拉大,由點到面的整體發展很難實現。站在國家層面,長三角一體化破局是以點帶面的驅動,部分城市在先試先行率先起飛,但城市間發展落差的矛盾在全國範圍內已日益突出,城市羣或大灣區發展戰略意義開始凸顯。3)上一輪「招商引資」的園區經濟發展,導致了園區氾濫,區域經濟協作和產業發展佈局缺乏長遠規劃,需要進一步資源整合的再出發。

    (二)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浦東科創高地,作為雙循環發展的戰略鏈接

    中國過去經濟快速發展期,收入差距加大、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負面影響顯現,「十四五規劃」強調以京津冀、長三角及粵港澳「三大經濟增長極」引領整體經濟版圖協同發展;同時,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深入推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我們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或受中長期提振,這其中,能代表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或率先受益。

    同時,推動科技創新及關鍵技術攻關的產業政策亦會呵護高景氣度科技板塊。「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包含兩個維度,一方面,加快科技短板領域的研發,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等瓶頸短板;另一方面,助推傳統科技的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原材料產業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2021年也是中國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2020年以來「六保、六穩」的統籌佈局下,當前市場性系統性風險相對可控,疊加「建黨百年」的時間窗口,相關配套的改革政策或迎來加速推動。

    與此同時,中國十四五的整體規劃與北京、上海及廣州等重點地區十四五規劃中共同聚焦的政策方向,或更容易孕育一些中長期的投資機遇。總體來看,相比於「十三五規劃」,本次「十四五」的整體規劃在區域協調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釋放出:更加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國家經濟安全的政策基調。

    我們認為,增量的制度改革創新離不開存量資源的激活助力,上海依託強大的貿易服務及金融配置功能,料將是通過發展科技創新企業的優化產業結構見效最快的地區。「新結構」的特殊性在於老經濟中心積累的產業基礎、多元包容及開放性的制度體制。

    根據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發展政策的中長期「願景」: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浦東新區的發展要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謀劃和推動,與蘇浙皖三省各揚所長,深化分工合作,相互賦能提速,共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輻射帶動更廣大區域發展。同時,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謀劃和推動,把握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的定位要求,充分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基礎好和市場潛力大等優勢。

    浦東新區產業的全面升級發展,影響的不僅僅是本身乃至上海,作為整個長三角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浦東新區能通過科技創新、貿易拉動、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手段將自我優勢輻射覆蓋整體長三角地區,長三角一體化不僅僅體現基本生產要素的聯結,更體現在高新技術、科學創新手段的融合,因此浦東新區的經濟革新對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現在與未來:六大「硬核」產業 —— 浦東新區的產業高地

    (一)歷史視角:傳統產業穩中有升,金融驅動高新技術發展

    金融產業強勢依舊,高速發展「臂助」實體經濟。作為浦東新區最核心、最優勢產業之一,金融業發展勢頭持續強勁,佔新區GDP比重始終位於前列,根據浦東新區金融工作局信息披露,2020年新區持牌金融機構1105家,佔全市近2/3,實體經濟方面2020年新區1730家中小企業獲得相關擔保貸款,總金額50.23億元,全年金融部門為市場主體減負1.5萬億元,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明顯降低。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研發能力領跑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優勢明顯。高新技術及創新能力是經濟由量轉質的核心,作為浦東新區另一優勢產業,2020年新區高新技術企業達3800家左右,佔全市超過1/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達到47.3%;研發創新方面2019年研發機構個數近700個,佔全市一半以上。18個市級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5個落户浦東,研創優勢明顯。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交通貿易核心地位穩固,貿易運輸產業優勢逐步攀升。作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建設航運貿易的核心區,浦東新區的貿易運輸相關產業一直有相當優勢,2020年浦東外貿進出口穩定在2萬億元以上,佔上海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5年的31.9%大幅提升至60.5%,同時機場旅客運輸和集裝箱吞吐增速逐步穩定,整體產業發展穩健且優勢明顯,新區交通樞紐地位得以不斷強化進而反促進貿易運輸產業增長,形成正向優勢循環。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二)區域產業結構視角:多區域協同發展,助力浦東新區經濟革新

    地域聯結髮展優勢產業是浦東新區的成功歷史,根據《浦東新區總體規劃》,新區可解構為9大區,其中陸家嘴、外高橋、金橋以及張江是過去涵蓋各個方面的四大片區,而臨港作為新興片區則起到了深化自由貿易,革新制度政策的試點區域,剩下三個片區則分別強化信息會展、旅遊以及交通運輸等傳統優勢。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金融城、科學城「雙城輝映」。「十四五」指出陸家嘴、張江、外高橋和金橋四區在過去優良聯合發展的基礎上要繼續躍升,陸家嘴着力發揮金融核心城職能,建設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張江積極推動建設國家科技力量戰略高地。高標準建設國際一流大科學設施,集聚國家實驗室等更多高水平研究平台,形成陸家嘴金融城和張江科學城「雙城輝映」。

    高端貿易、製造並行。外高橋未來側重於數字貿易探索,加快資本和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打造國際貿易、倉儲物流、高端製造、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推動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製造、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強鏈擴鏈。金橋則與外高橋同走「高端」路線,大力引進培育汽車新能源、汽車電子類龍頭企業和活力創新企業;推動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創新與應用,建設新基建示範實踐區。

    臨港新片區壯大。上海「十四五」提出,在十四五時間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生產總值在2018年基礎上翻兩番,到2035年,臨港新片區生產總值要達到1萬億元。自2002年臨港地區開發建設以來,累計簽約項目達517個,總投資超3345億元。2020年,臨港新片區工業總產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39%和55%,目前臨港新片區初步形成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生態,體系10平方公里的「東方芯港」特色園區正式開園,已落地億元以上規模企業40餘家,總投資累計超過1500億元,未來臨港新區主要聚焦於集成電路核心技術、生物醫藥研發製造、人工智能核心基礎技術。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三)產業發展方向視角:六大「硬核」產業方向隨風起

    就浦東而言,未來5年浦東新區GDP增速或 「一枝獨秀」。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2021-25年上海市整體的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與全國經濟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年均增速預計保持5%左右。而浦東新區十四五規劃建議要求:地區生產總值要求年均增長6-7%左右,特別是,明確提出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生產總值在2018 年基礎上翻兩番,根據測算,十四五期間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或在21%左右。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區域經濟整體高增速的背後孕育的是——核心產業規模翻倍式發展的增長空間。2018年浦東新區提出聚焦「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六大硬核產業,目前已初具規模。在浦東新區及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GDP高增速的驅動下,晶片、創新藥、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的「翻倍式增長」或具有確定性,這其中,培育相關技術優勢的龍頭公司快速發展,實現其對產業鏈引領作用不可忽視。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中國芯」增速不減,「卡脖」技術突破勢在必行。根據浦東「六大硬核產業建設亮點」新聞通氣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實現翻倍,佔全市比重達71%,相關企業一季度營收增長19.9%,浦東已成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地區,2019年全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過1200億元,佔上海71.5%、全國16.1%,同時新區專利申請個數穩步上漲並即將突破年25000關卡,晶片「卡脖」技術突破成為產業發展關鍵,2020年中國3nm、14nm晶片技術皆有大幅進展。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創新藥」融資規模再創新高,研發創新成效突出。浦東是中國生物醫藥發展最前沿之一,據製藥網行業分析統計,浦東新區誕生了全國15%的原創新藥和10%的創新醫療器械,今年前四個月新區有58家生物藥企獲得投資或上市,按年增長2.6倍,以張江高科技園區為規劃核心聯結各園區發展,以更高效的方式向「十四五」2025年2000億元產業規模目標邁進。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藍天夢」主力機型均有突破,浦東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民用航空產業從不足10億元規模躍升到2020年突破百億大關,按年增長20.5%。截至今年5月,ARJ21支線客機已累計交付50架,累計安全載客250萬人次,未來新區交通運輸能力及地位將進一步得到強化,民用航空亦獲得政府產業專項基金等一些政策支持。

    「未來車」產值加速,新能源引領全產業鏈集羣成為未來方向。僅2020年新區汽車製造業總產值增長31.6%,本年前4月繼續保持高增速。張江引來新區與上汽集團聯合開發的高端智能項目「智己汽車」,同時智能網聯汽車也在金橋區域開放29.3公里測試道路。《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頒佈對本土新能源汽車研發注入新的動力,特斯拉入駐的帶頭效應進一步促進國產新能源車挖掘市場空間。

    「智能造」產業生態凸顯,海航、機器人多方收益。浦東作為運輸貿易核心之一,擁有全球最新、最大動力運輸船,位於浦東的郵輪供應鏈公司已經完成對德國內裝公司R&M收購。張江機器人谷和金橋機器人產業園在《上海市建設100+智能工廠專項心動方案》加持下已經形成全球一流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

    「數據港」三高屬性明顯,數據服務中心效應顯著。新區軟件信息服務業呈現高產、高增、高附加值的「三高」特性,百億級企業3家,十億級企業46家,2020年科創板上市相關企業9家。「人工智能島」匯聚90多家企業,4000多名精英。新區專門為數據開發項目、產業優勢用地提出一系列優惠及激勵政策以進一步達成「十四五」目標。

    金融開放加速:跨境資本雙向流通加大,金融具有先發優勢

    回顧過去40年,中國金融業開放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金融市場開放,體現為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領域對外資准入的放開;二是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可兑換,即實現資本跨境自由流動。

    而從開放進程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年至2001年金融業開放主要是為了配合國民經濟發展和引進外資需要。第二階段: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開放的目的主要是改革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機構競爭力。而在金融更開放的進程中,上海浦東新區都承擔了重要的角色:以上海交易所承接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以上海自貿區所承接的對國內外企業的金融支持便利。

    (一)資本市場建設角度:大力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

    對標國外主要資本市場,更好吸引境外投資者,構建多層次市場,是金融開放的必然。註冊制肩負着重構政府和市場關係、探索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體系的歷史使命。推動註冊制改革,開啓了中國資本市場真正市場化的時代,註冊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更加容易吸引海外的投資者。2019年至今,上海交易所推進科創板註冊制改革以來,科創板和自貿區擴區以及對外進一步開放主題相聯繫來推動整個資本市場基本制度的完善。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二)人民幣國際化角度: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互相促進

    中國以浦東為窗口選擇加速金融開放,堅定地以龐大市場規模和巨大市場潛力吸引外國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提高要素優化配置能力和經濟效率。2019年金融系統對外宣佈了銀行、證券、保險、徵信、評級、支付、金融市場等多個領域約30條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

    而近幾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所加速,那麼與之相關的資本項逐步開放及相配套的金融開放舉措:如:為適應跨境資本雙向流通的需求,從區域看,上海浦東、深圳等金融發達區域「先行先試」的政策細則落地。反而言之,中國金融體系加速開放並與國際接軌成為人民幣國際化主要驅動力。

    2019年,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三大國際證券指數中標普道瓊斯指數的A股納入因子達到25%,富時羅素指數完成第一階段第二批次後A股納入因子達到15%明晟指數完成三步走後A股大盤股、創業板股和中盤股的納入因子均已達到20%,人民幣儲備貨幣功能進一步顯現。

    中國對外貨幣合作持續加深,境外央行類機構投資中國金融市場渠道繼續拓寬,投資代理服務不斷優化,入市流程和周期大幅縮減,各國央行和貨幣當局持有人民幣儲備資產的意願有望進一步上升。人民幣在世界外匯儲備份額中的佔比不斷提升,目前人民幣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和官方外匯儲備貨幣,全球70多家央行已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

    其中,人民幣國際使用意願增強,作為結算貨幣的基礎鞏固。根據中國銀行調查結果顯示,境外被調研對象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明顯提升。約有69% 的受訪境外工商企業打算使用人民幣或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使用比例。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境內外工商企業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預期較去年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未來十年,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弱於日元和英鎊的境內外工商企業合計佔受訪境內外工商企業的80%,這一比例較2018年的調查結果提升了三個百分點,是2016年以來的四連升,並創下2013年首次市場調查以來的新高。

    (三)金融業對外開放下,本土券商龍頭集中度或將提升

    人民幣金融資產的國際吸引力越來越強,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進一步便利,參與境內金融市場交易有望繼續快速增長。截至2021年3月,境外投資者持有A股市達到3.36萬億元,約佔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4.48%,與兩年前相比翻了不止一倍。

    隨着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持續開放,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高淨值客户、企業客户和機構客户的國際化需求愈發多樣化。外資券商不僅僅在本土市場上與內資證券公司競爭,也在國際業務上與內資券商展開競爭。因此中國證券公司要加快國際化步伐,通過在國際市場上與外資展開競爭,借鑑發達市場的先進經驗,提升整體競爭力。推動海外市場對等開放,為中國證券公司國際化經營提供製度保障。防止部分國家利用「長臂管轄」等制度,影響中國金融機構的正常國際化經營,保障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經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即國際經驗表明,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可以提高該國金融行業效率、提升金融監管水平、增強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加快培育出一批頭部券商等全球領先的金融機構是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關鍵,也是金融開放的需求。

    根據央行發佈的居民家庭資產配置報告,居民資產配置在房地產方面佔比64.38%,而權益產品佔比僅為11%,因此我們認為在資本市場制度改革逐漸完善的預期下,資產配置從房地產向權益產品轉移的趨勢不可逆轉。在未來10年,老齡化加速與「房住不炒」,鼓勵直接融資等政策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或取代房地產,成為居民財富主要「蓄水池」,由此,將帶來券商行業滲透率中長期提升。

    此外,在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與國際龍頭券商30%以上的市佔率相比, 2020年券商淨利潤排名TOP5的龍頭市佔率38.51%,而美國TOP5市佔率達72%,龍頭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趨勢,國家打造「航母級券商」的背景下,未來龍頭券商集中度快速提升可期。而上海浦東的金融市場制度與金融交易的活躍度具有金融開放導向下的「先發優勢」,其中,上海本土的龍頭券商或率先受益。

    發展碳金融:碳交易市場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良性互動

    (一)碳中和目標下,發展碳金融市場爭取國際碳定價權作用凸顯

    就中國而言,在2060的碳達峯、碳中和的艱鉅目標倒逼下,碳中和實現的技術路徑來看,以2030年為分水嶺,中國的能源結構也必將進入一個「新舊」能源替代的加速期。各部委政策聯動,碳約束下的減排也成為「十四五」 期間政策發力的重點。

    從時間上來講,中國完成碳中和的時間艱鉅。中國還有9年時間實現碳達峯,39年時間實現碳中和。而相對於歐盟及西方發達國家:英國在1991年實現了碳達峯,而預計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也就是説英國有59年的時間來調整能源結構實現碳的零排放;美國是2007年達到了碳達峯,也是在2050年達到中和,具有43年的時間來調整能源結構;他們的能源調整結構的時間遠比中國要長。也就是説,這個過渡期比我們更加充裕。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根據中國碳排放交易網信息披露,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約佔全球28.76%,居世界第一,利用39年時間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比較緊張,同時,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處在工業化的發展中,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碳中和目標,十分具有挑戰性。

    從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率來説,政府需要對負外部性進行校正,把環境成本內部化到排放主體的成本結構中:在碳中和的框架之下,有三種路徑引導企業減排:

    1)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碳交易市場,用市場化的手段使成本最小化從而將社會排碳成本降到最低。

    2) 在金融支持的基礎上,在傳統金融活動基礎上更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及對環境污染的防治,發展碳金融等綠色金融,激勵綠色投資、抑制污染性投資,注重財務績效的同時也注重環境績效。

    3) 在資本市場上及信貸支持上,把研究和推廣ESG(環境、社會、治理)正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引導和踐行ESG的投資理念,發揮龍頭企業的環境治理擔當。

    (二)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料將極大提高上海金融市場交易規模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後30年 「碳中和」領域的投資規模將超過138萬億。從傳統的財稅收入來看,2019年國家公共財政中關於節能環保的總支出為7000多億元,以此推算,未來30年中國財政關於節能環保的總支出約為22萬億左右,遠遠不足138萬億水平,佔比僅為16%左右。

    因此,發展碳金融、綠色金融以財政支出撬動社會資本全方位參與碳減排目標的完成,通過銀行信貸發展綠色金融及資本市場發揮金融支持,或將是補足碳中和經濟的資金缺口的主要方式。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授權使用)

    利用綠色金融及碳金融的發展,盤活「碳中和」經濟。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2020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超過2200 萬億元,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功能不斷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形成。根據十四五政策任務要求: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加快集聚,要素市場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要求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800 萬億元左右。我們預計,全國性碳交易市場落户上海料將極大提高上海市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及活躍度。

    在碳減排及碳配額制度推行離不開碳金融市場的建設,以上海碳交易市場為代表通過對碳排放的市場化定價,通過價格發現機制把環境成本內部化到排放主體。從加速新舊能源替代及能源自主可控的角度來看,通過發展碳金融市場爭取國際碳定價權顯得尤為重要。預計碳交易市場落地後,一些關於碳匯、碳捕捉的綠色生態的碳中和主題短期內亦會受到提振。

    投資建議

    在區域經濟佈局與發展中,中國過去經濟快速發展期,收入差距加大、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負面影響顯現,「十四五規劃」強調以京津冀、長三角及粵港澳「三大經濟增長極」引領整體經濟版圖協同發展;同時,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深入推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區域經濟發展或受中長期提振,這其中,能代表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或率先受益。

    對於本次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戰略定位,我們認為,要站在更大的發展格局上來看,上海浦東新區未來五年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不變,其在引領上海、長三角、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的引領作用不容忽視,以及其金融、科技兩大方向的發展力度或超預期。

    根據十四五規劃的政策方向,我們認為,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中所孕育的投資機會可以把握以下方向:

    1)區域經濟下的土地價值重估下,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下,未來的區域經濟發展絕不是以炒土地價格為代價,而是要以合理健康的土地價格、便利的土地使用優惠制度,如此,吸引總部機構、人才聚集及優勢產業的落地,更利於浦東新區六大硬核產業的發展。我們認為,關注房住不炒下,租賃市場土地價值重估,建議關注:陸家嘴、浦東金橋等;

    2)區域經濟整體高增速的背後孕育的是——核心產業規模翻倍式發展的增長空間。2018年浦東新區提出聚焦「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六大硬核產業,目前已初具規模。在浦東新區及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GDP高增速的驅動下,晶片、創新藥、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的「翻倍式增長」或具有確定性。建議關注浦東的科創園區及硬科技,如上海臨港、張江高科、科創50ETF等相關投資機會;

    3)作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及高質量發展背後所肩負的「新開放」真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產業,將伴隨政策推進過程中,行業龍頭公司基本面的逐步改善,金融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而本土龍頭券商:海通證券、國泰君安或進一步受益於金融開放後的券商集中度的提升。

    4)全國性碳交易市場、交易中心落户上海,將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形成良性互動,增強碳市場價格發現能力,提高上海在全球碳市場定價中的地位。從加速新舊能源替代及能源自主可控的角度來看,通過發展碳金融市場爭取國際碳定價權顯得尤為重要。預計碳交易市場落地後,一些關於碳匯、碳捕捉的綠色生態的碳中和主題短期內亦會受到提振。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