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一文讀懂:西非為什麼要走向統一貨幣時代?

    一文讀懂:西非為什麼要走向統一貨幣時代?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15國峰會當地時間6月19日決定在2027年啓動單一貨幣,新貨幣被命名為「ECO」。

    西共體委員會主席Jean-Claude Brou在會上宣佈,2027年啓動單一貨幣的路線圖已在峯會上獲得所有成員國首腦批准,屆時將取代目前在西共體中8個國家流通的西非法郎和另外7個國家各自的貨幣。

    西共體於1975年5月28日建立,旨在加強區域一體化,促進成員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與合作為宗旨。目前共有15個成員國,人口3.85億,佔非洲總人口近三分之一。

    早在2009年,西共體便制定路線圖,擬於2020年開始推行單一貨幣。但在新冠疫情衝擊下,成員國不得不暫緩執行貨幣趨同協定。

    依據新修訂的路線圖,各成員國將在2022年至2026年期間執行新的貨幣趨同協定,於2027年啓用名為Eco的單一貨幣。

    非洲法郎的「貨幣奴役」

    ECO誕生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其背後最為關鍵的就是西非法郎。

    為控制西非殖民地經濟,法國自1903年就在非洲其殖民地地區發行了法屬西非法郎。但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手打造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制度,法郎也被迫盯緊美元,匯率受到節制。

    因二戰國力一落千丈的法國為避免西非法郎大幅貶值,也為保存法國在該區域的利益,將法屬西非法郎改名為西非法郎。

    西非法郎目前主要在貝寧、布吉納法索、幾內亞比紹、科特迪瓦、馬裏、尼日爾、塞內加爾及多哥八個國家中使用。這八個國家隨後成立西非經濟貨幣聯盟,以西非國家中央銀行為統一的央行,發行貨幣以及制訂貨幣政策。

    在該框架下,西非法郎價值最初與法國法郎掛鈎,在法國加入歐元區後,則與歐元掛鈎。同時這些非洲國家被要求將其外匯儲備的50%保留在法國國庫中,法國代表常駐西非國家中央銀行董事會,且擁有投票權等。

    作為交換,法國保證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可按固定匯率兑換。如果中央銀行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法國財政部隨時可向西非國家中央銀行提供貸款。

    批評非洲法郎的經濟學家分析認為,非洲法郎的缺點在於對法國的貨幣依賴,即法國對非洲法郎的「貨幣奴役」:因為貨幣和匯率政策均由法國決定,非洲國家的經濟並不獨立。西非國家中央銀行、中非國家銀行的行長都無權調整非洲法郎的幣值,而是由法國派駐這兩家銀行的代表決定。

    同時研究顯示,當非洲經濟形勢趨好時,西非法郎區國家經濟增長比平均水平低,反之則略高;西非法郎沒辦法使法郎區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所以只是一種可「避免最糟情況」的貨幣。

    ECO:想説愛你不容易

    市場分析認為,統一的非洲貨幣表達了地區領導人對地區國家乃至整個非洲大陸實現更大程度經濟一體化的根深蒂固的願望——正如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 (AFCFTA) 的出現所展現的那樣。

    考慮到仿照歐洲貨幣機構(EMI)成立西非貨幣機構(WAMI),有市場聲音稱ECO可能成為非洲的「歐元」,最終促成非盟的誕生。

    但從經濟角度,在非洲這種經濟發展極度不均衡的地區發行統一的貨幣是否合適值得商榷。

    研究表明,經濟體在增長和通脹等領域越接近,共同貨幣政策就越合適。但在西共體15個成員國之間,各國發展水平、經濟規模、人口和經濟結構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在發展水平方面,15個國家中有6個可以歸類為中等收入國家,其他則為低收入國家。經濟規模也是差異巨大:尼日利亞是非洲大陸最大的經濟體,約佔西共體GDP的67%,而後5個成員國的GDP佔比合計不到 2%。

    地區經濟結構也存在不同,不少國家的GDP和出口嚴重依賴農業和採礦業,而有些國家則依賴製造業。

    這些差異對15個國家之間的統一貨幣構成了重要的技術和治理挑戰。由於成員國的生產和經濟結構不同,調整機制的喪失——即獨立的貨幣和貨幣政策——給維持穩定的稅收和財政支出政策帶來了重大負擔。

    市場分析認為,西共體領導人必須決定需要何種級別的經濟聯盟才能促進貨幣聯盟的穩定。

    西共體和非洲其他地區都可以從歐元區的經驗中吸取重要教訓:對經濟較弱國家的大規模淨財政轉移——特別是在歐元區債務危機期間和之後,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壓力,有可能撕裂貨幣聯盟。由於歐元區國家的銀行監管不同,一些高借貸利差國家的金融體系問題增加了整個系統的壓力。

    有專家評論稱,單一的西共體貨幣將是一項重大而雄心勃勃的事業,具有許多潛在的好處;如果領導人致力於建立能夠創造積極利益風險權衡的有彈性的政策和制度框架,就可以促進西非經共體國家的經濟福祉和繁榮。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