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最猛樓市調控組合下 深圳樓市發生這些變化

    最猛樓市調控組合下 深圳樓市發生這些變化

    《證券時報》7月6日報道,嚴查購房資金、出台二手房參考價、打擊代持及眾籌炒房,嚴查深房理事件、堵各種政策漏洞等等。回顧整個上半年的深圳樓市,相關部門相繼出台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積累疊加,被稱為史上「最猛」樓市調控組合拳的威力,讓高温的深圳樓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優質學區房也降價 6月二手房網簽按年下跌76.2%

    根據深圳市住建局房地產訊息平台公示的商品房成交(完成產權過户)數據顯示,2021年前6個月全市一手住宅共計成交26410套,較去年同期的16727套成交量按年上漲57.8%。

    二手房市場則呈現不同的畫面,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二手房網簽套數30505套(含自助),按年去年同期下滑48.0%,從月度走勢上分析,2021年的二手房市場以「2·8二手房參考價」新政為節點,從6月份3216套二手房網簽套數的表現來看已呈現「五連跌」態勢,按年去年6月的13492套二手房網簽數據,下滑幅度達到76.2%。此外,6月深圳二手房過户2575套,按月下跌14%,按年下跌75%,比2018年「730」調控新政出台時的市場還更低迷。

    「剛剛給了定金,業主竟然答應可以推遲3個月湊齊首期。」剛剛在福田區園嶺購房的黃先生也親歷了去年深圳樓市的瘋狂,但這幾個月的降温讓他終於決定出手,「我一直在關注這個片區的價格,由於是優質學區房,價格在去年漲得特別猛,一套接近90平方的房源掛牌價一度超過1300萬元,現在降到1000萬出頭。」對於業主願意推遲湊齊首期的時間,他也表示沒想到,「要放在去年,又是學區房,絕對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黃先生的經歷雖然是個案,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深圳二手房市場整體已經明顯降温,甚至包括被稱為「硬通貨」的優質學區房。除了成交量大幅減少,樂有家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最近半年深圳二手房成交均價自參考價新政出台後,按月一改以往上漲態勢,出現了下跌狀態,其中3月份下滑幅度最大。與此同時,價格按年也出現下跌。

    今年上半年,深圳樓市還呈現出許多特點。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認為, 根據二手房住宅類各户型網簽佔比數據分析,小於90平米的首次置業型户型佔比持續走低,而大於144平米的改善型户型佔比則持續走高。此外,根據對各行政區的二手房網簽數據分類分析,以龍崗為代表的東部二手房網簽佔比持續走高,並遙遙領先於其他各區,而去年表現火爆的南山等西部地區,二手房網簽佔比呈現持續下滑態勢,這一特徵也與近期市場「西冷東熱」的態勢基本吻合。

    炒作之風連受打擊

    二手房市場降温,房產中介經理可以說最有切身體會。

    近日,網上開始傳出深圳出現房產中介門店大面積倒閉的現象。

    記者在深圳羅湖、福田多個片區調查時,的確發現一些中介門店關閉的現象,但倒閉潮的現象還未出現。此前在羅湖區寶安南路與紅桂路交匯處,一家房產中介店貼出了旺鋪招租的廣告;目前該店鋪已經變成了一家廣告製作店鋪。而在園嶺片區,也發現有中介門店關門的現象。有附近的房產中介經理表示,關門的門店主要是採用加盟方式發展起來的門店,二手房降温、業務萎縮,加盟店的日子不好過。

    也有房產中介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的樓市調控政策之密集和威力之大,讓人出乎意料,門店也暫時沒有招人的打算,今年註定是要「吃老本」的一年,沒資源沒客户基礎的新人會有點難。「你看這十字路口附近就有至少4家中介門店,數量太多了。」

    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實名登記的從業人員雖然存在部分下滑現象,但總量仍處在平穩的水平。短期內,二手房參考價等新政對於從業人員的衝擊尚可應付,但若現階段成交量低於「榮枯線」(月均二手房網簽持續長時間低於5000套)的市場成為「新常態」,則從業人員規模或將在下半年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表示,從目前的市場情緒及交易走勢來看,下半年深圳二手房市場的交易量預期並不樂觀,而價格也有進一步下行的可能性。政策方面,下半年有關二手房市場交易規則的政策有機會出台,市場可能會出現一個適應期,屆時交易量有機會產生波動。

    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認為,現階段市場觀望情緒依然濃厚,雖然部分業主報價已開始鬆動,二手房出售掛盤量也呈現持續上升態勢,但這並未能轉化成有效的成交,而近期各大城市銀行信貸收緊的消息不絕於耳,更是加重了市場觀望情緒。同時,從上半年的月度二手房網簽量的走勢分析,現階段市場顯然未能走出政策適應期,或許,這種低迷平穩的市場行情短期內將成為一種「新常態」。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