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2022的第一週,是什麼引發下跌,後續又將如何演繹?

    作者 | 明野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大家好,我是明野!

    2021年的第一週,創業板指漲了6個點,滬深300漲了4個點。是個全面的牛市。

    2022年的第一週,創業板指跌了7個點,滬深300基本持平,是個跛腳的熊市。其中又以去年的景氣賽道為最熊的板塊。

    週末看了一些東西,也思考了一下,覺得市場大幅調整的原因主要來自分歧產生的交易踩踏,而不是來自基本面,基本面的原因,都是在分歧之後開始事後強行解釋。

    分歧來自於很多方面

    一個方面就是景氣度的判斷分歧,新能源景氣度是不是在2022年會達到增速的最高點?能不能匹配估值?茅台提價預期要落空了?傳統板塊在2022穩經濟的前提下是不是有機會?房地產板塊是不是會邊際好轉?家電是不是有成本下降的邏輯?等等(有的人是景氣賽道絕對值視角,有的人是各板塊相對景氣視角)…………但最要命的是,這些景氣度判斷的分歧,都沒有任何數據支撐的情況下進行,都是大家在YY。

    另一方面是對宏觀環境對分歧,美國已經在走復甦(道瓊斯工業指數好於納斯達克,美股市場對奧米克戎基本當疫苗看待)+收縮的邏輯(加息,縮表),我們要如何應對,畢竟我們的宏觀環境是有一定放鬆需求的。

    思考的分歧,造成了交易的分歧,不管是真想做切換,還是隻想短期博一把,都想在春季的傳統的調倉期進行一些調整,結果形成了交易踩踏,反正新能源是持倉最多的,你賣我也賣,結果我們看到了有買低估值的,有買小市值的,有買新概念的,有買去年跌幅大的,有買中字頭的……,市場成交量達到了去年年中的最高點。

    但市場最終還是會迴歸一致,需要的是數據的印證。

    而從我個人目前的臆測來看,今年的機會,一個會在新基建方面,原因是房住不炒肯定是確定的,那麼地產信用創造的能力自然就會打折,而能承接這種信用創造能力的,新基建肯定是一個。我們或許能夠看到,今年一些國企基建巨頭的負債率會大幅上升,而他所創造的產業鏈機會,我覺得是值得研究的。方向其實大概率會是新能源,數字化等等,甚至包括保障房。

    另外1月份一些業績預吿會出來,在市場沒有方向的時候,這就是最精準的數字。

    下面是一些行業信息和紀要:

    房地產:

    市場傳聞,從房企人士處獲悉,目前銀行已吿知一些大型優質房企,針對出險企業項目的承債式收購,相關併購貸款不再計入“三條紅線”相關指標。

    在央行和銀保監會鼓勵房企併購之後,關於承債式收購是否納入“三道紅線”仍一直處於待定狀態。若該項確定,則有利於控制房企危機蔓延和項目轉讓市場加速回暖。具備承接能力的優質房企有更多機會獲取項目、擴大規模,實現集中度提升。當然,很多房企項目均是合作開發,轉讓也可能會優先轉讓給項目合作方,而後才對外轉讓,但總體上仍加大了轉讓難度。穩增長背景下,一季度信貸、社融壓力較大,而房地產良性循環所需要的資金支持有利於寬信用落地。

    地產板塊目前主要是修復行情,高信用等級的房企獲得市場信賴,有望獲得市場份額的提升。短期來看,房價下跌預期已經形成、房地產税試點帶來不確定性、房企流動性問題仍在發酵加重購房者謹慎情緒。長期來看,行業規模難以增長,毛利率也有壓制。

    政策已出現暖意,重新強調房地產支柱產業地位,但主要是“託而不舉”,比如近期廣州房貸利率普遍下調,上海二手房按揭貸款發放加速等等。若想擺脱低估值,還需要在管理水平提高和空間運營轉型方面下功夫。

    醫藥:

    新冠檢測最近是在炒業績了,估值低結合業績陸續超預期,妥妥的年報行情。去年大盤整體不錯,年報行情不起眼,今年整體不行了,年報行情就炸鍋了,一出業績預吿就狂拉,也是因為實在沒啥賽道可以承接得住大資金了。

    紀要:機構關於縮表討論和12月非農的點評:

    核心觀點:就業漸進復甦背景下(本月修復慢仍歸咎疫情,可持續觀測疫情逐步流感化後的修復情況),聯儲是否能“實際”緊縮源自通脹和金融穩定的權衡。當前美國CPI尚未見頂聯儲需保持“表觀鷹派”,Q1通脹壓力難消預計頻見官員鷹派發言;通脹回落趨勢確認後金融穩定問題將成為美聯儲緊縮的掣肘,上半年美股在加息預期增強、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可能因估值和盈利端雙重壓力而大幅回調並制約美聯儲,實際緊縮力度可能不及預期。未來美股演繹重點關注兩大時間點:一是關注首次加息對美股的挑戰;二是如扛住“首次加息”則關注“10年-2年”期限利差,倒掛易刺破美股泡沫,本質同樣是估值承壓疊加經濟惡化,往往由連續加息所致。

    如何看待紀要討論加息和縮表? 

    1、關於加息,委員會預測首次加息時間的中位數位於6月且有進一步前移可能,聯儲對於加息明顯持鷹派態度。 

    2、關於縮表。一是啟動時間,對於縮表時間點的設想仍然模糊但給出了兩方面原則性指引,一方面是縮表位於首次加息之後,另一方面是縮表距離首次加息的時間將短於上一輪政策退出(上一輪:2015年12月首次加息,2017年10月縮表,間隔超20個月)。二是縮錶速度,較多成員主張本輪縮表應快於上一輪,推測:本輪縮表一旦啟動速度將漸進式提升,封頂速度可能位於500-1000億美元/月之間(前次縮表經驗,期初縮錶速度為每月100億美元,而後每季度增加100億美元並在縮錶速度升至每月500億美元后封頂,500億美元/月的速度維持超過半年後下調至350億美元,此後在4個月後結束縮表)。 

    非農低於預期,與疫情密切相關

    1、失業率下降至3.9%的同時勞動參與率本月走平未能進一步修復,較疫情前低1.5% 

    2、新增非農就業大幅低於預期同樣與疫情有關,就業缺口核心行業“休閒酒店業”本月僅增加5萬就業,修復依然慘淡。 

    3、時薪環比增速0.61%,是4月以來新高,與美國疫情高增有關;但當前完成2針疫苗注射的人羣感染新冠的死亡率已低於流感,未來疫情在美國可能進一步流感化,利於就業供需缺口緩解。

    紀要: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價格談判及車企應對跟蹤

     1、在資源、材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電池與整車的價格談判成為關注焦點,整體梳理下來看,有以下特徵: 

    1)海外/合資車企一般都簽有一定範圍的聯動機制或成本補償機制(特斯拉等最具代表性),2021年普遍已有報價區間的上浮,少數在2021H1已有體現,絕大部分是在2021H2調整,幅度一般在5-10%左右,2022年的報價區間預計還會有5-10%的漲幅。自主/新造車基本是在2021年末進入調價窗口,報價上調在10%左右,最終落地需要看對客户定位和議價決定,部分近期已落地5%左右;剩餘企業的調價窗口基本在年末到一季度末能夠達成。 

    2)車企端對漲價的看法是10%以內的成本波動基本能夠接受,超過10%則需要進一步談判,車企內部的工藝優化、規模增長可以對沖一部分。在終端定價方面,合資車企因競爭壓力較大,即使虧錢也要賣車,保份額的態度明確。部分車企可能優惠降低、服務縮減,以相對靈活、温和的方式變相漲價。也有部分車企如特斯拉等直接選擇漲價,主要還是考慮到訂單飽滿,對實際交付影響有限。  

    2、新能源車產業鏈的成本衝擊目前看可控,從出貨端看,車企有一定應對成本上漲的能力,且在終端依舊是以銷量和份額為導向;電池及材料廠排產飽滿,1月環比繼續向上,因此我們仍判斷2022年全球新能源車保持50-60%增長至900-1000萬輛。在需求高增長的背景下,判斷材料環節仍可維持高增速,電池也將在2022年看到盈利底部,2023年有進一步的盈利恢復,考慮到板塊經過近期回調後,估值已回落至22年35倍、23年26倍,動態pe重回近三年低位。交易因素導致的進一步回調將帶來更大的上漲空間,繼續堅定推薦。

    本文由《格隆滙》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