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回歸A股僅三日 中國電信連續二個交易日跌停│巨子股評

    回歸A股僅三日 中國電信連續二個交易日跌停│巨子股評

    在A股上市僅三日的中國電信已連續兩日一字跌停,很好的詮釋了 「好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 這句話。作為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中國電信是否會跌破發行價是當前市場熱議的話題。

    被套牢的散户

    8月20日,中國電信正式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當日開盤價4.79元人民幣/股,走勢頗為動盪。盤中,中國電信一度跌至4.58元人民幣/股,其招股書顯示的發行價是4.53元人民幣/股;但是,在觸及低點後,中國電信開始反彈,收盤時漲幅達到34.88%,至6.114.53元人民幣/股。

    但是,驚心動魄的美好並沒有持續,8月23日和8月24日,中國電信連續跌停。截至8月23日收盤,中國電信跌停板封單高達1,003萬手,想要出逃的資金規模超過55億元人民幣。8月24日,中國電信開盤再度一字跌停報4.95元,成交超3億元人民幣,截至發稿市值4,521億元人民幣;A股開盤當日,其總市值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

    一些數據反映,散户已被中國電信牢牢套住。

    8月20日盤後的龍虎榜數據顯示,眾多散户資金的買入,是中國電信A股當天股價異動拉昇的原因,而機構資金則趁機瘋狂出逃。數據顯示,該股當天買入前5席位均為遊資營業部席位。其中,招商證券上海牡丹江路營業部淨買入4.25億元人民幣,東方財富證券在拉薩的4家營業部,合計買入近9.4億元人民幣;該股賣出前5席位中,4家席位均為機構專用席位,合計出逃了4.69億元人民幣。

    股價跌停的原因

    僅從中國電信的「履歷」來看,其有一定的投資價值。中國電信連續多年入選「世界500強企業」,主要經營固定電話、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網路接入及應用等綜合訊息服務。

    中國電信的業績雖然不如中國移動,但也相當不錯。在回歸A股的前夕,中國電信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業績——中國電信實現經營收入為2,192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3.1%;淨利潤為177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27.2%。

    此外,中國電信近幾年的創新業務頗為亮眼。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電信產業數字化業務收入達到501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6.8%,5G應用場景較2020年底增長近一倍;雲業務方面,上半年天翼雲收入達到140億元人民幣,超過2020年全年,在行業中持續領先。

    但是,A股與H股溢價較大,增加了市場上的悲觀預期,讓其承壓。同花順數據顯示,中國電信A股股價23日跌停後,與公司港股股價(收盤價2.74港元/股)的溢價率仍高達139.73%。反觀中國聯通,其A/H股的溢價率僅為13.64%。

    此外,從三大電信運營商5G基站的數量上來看,中國電信也處於弱勢。

    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移動5G相關投資共計502億元人民幣。截至6月底,累計開通50.1萬個5G基站。

    中國電信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電信的資本開支為270億元人民幣。其中5G網絡投資110.5億元人民幣,自建5萬站5G基站。

    A股市場將聚齊三大電信運營商。(路透社)

    中國聯通2021年上半年已實現新增可用5G基站約8萬站,累計達到超46萬站。但5G開支上半年的具體數據並未披露。

    這表明在同行業的競爭生態上,中國電信與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有着很大的差距,機構投資者在高位獲利了結也是一種必然

    股價是否會跌破發行價

    開局不利的中國電信A股,未來還將面臨限售股解禁的壓力,因此,如果其股價在某個時點(也可能是近期)跌破發行價,也並不讓人意外。其股價在創新低後,能有多大的反彈空間,以及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反彈,才是投資者更需要關注的。

    結合目前中國聯通在A股的價格維持在4.14元人民幣/股附近來看,中國電信股價的短期成長空間十分有限。即將回到A股的中國移動,大概率上也不會提振其股價走勢,畢竟在業績表現上中國電信落後於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

    長期走勢,需要看未來幾年的業績表現。2021年上半年,中國電信營收和淨利潤增幅均超兩位數,分別按年增長13.1%、27.2%。不過,分析指出,考慮到2020年同期的基數不高,其參考價值不是特別大,關鍵還是要看未來三年的業績增長預期。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601728.SH)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00728.HK)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600050.SH)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香港)股份有限公司(00762.HK)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