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傳內地私募巨頭化身「假外資」 在香港5倍槓桿配資操作A股

    傳內地私募巨頭化身「假外資」 在香港5倍槓桿配資操作A股

    消息稱,有兩家百億級內地頭部量化私募,在香港5倍槓桿配資,運用多空策略,在A股市場頻繁操作。收益頗豐,而且回撤非常小,他們的規模擴張速度也很快。但他拒絕透露兩家量化私募的名號。

    中國媒體券商中國9月13日報道,A股成交量放大,外資的「功勞」不得不提。自8月20日大賣之後,北上資金一路高歌猛進。在此之後的15個交易日當中,僅有1個交易日是淨賣出,總計淨買入金額近600億元(人民幣,下同),總成交金額高達2.2萬億元。在此期間,海外市場並不是一片太平,美股三大指數甚至出現了明顯走弱的跡象。按以往經驗,在這種情況之下,外資如此表現有些反常。那麼,是否出現了「假外資」呢?這個訊息的真實性究竟有多高?影響究竟會有多大呢?

    突傳「假外資」,百億量化是主角?

    一位香港基金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獨家透露,據他收到的訊息,現在A股市場的外資主力並非海外基金,而是在香港拿到牌照的內地量化基金巨頭。這些基金在香港低息環境下放5倍槓桿高頻交易A股。據說,交易頻率是一周全部換一遍,資方配給量化基金那邊的資金利率低於2%(槓桿率水平遠高內地兩融,資金成本亦遠低於內地水平)。

    據上述香港基金經理介紹,假若一隻100億的產品,加5倍槓桿到600億。這些量化基金一般一周會全部換一次標的,因此他們一周的交易可能高達600億。然後同時完全做空滬深300等股指,策略上是市場中性,所以今年以來幾乎沒有大的回撤。截至目前,今年收益率是30%左右,雖然不是太高,但勝在沒有回撤。

    該基金經理還透露說:「在香港搞了一年多以後,規模很快就可以從100億幹到1000億。在香港配資相對容易一些。目前內地資金過來做量化,就是要申請一個牌照。這有一定難度,但也不特別大。找到懂行的人基本上大半年可以搞定,跟普通牌照一樣,但是要找人。目前,在香港知名度比較高的主要是內地兩家頭部量化私募。」但他拒絕進一步透露兩傢俬募的名號。

    在香港配資炒A股並非沒有先例。2019年,市場曾對在香港配資進行過大討論。彼時,港交所方面高官曾表示,香港配資並不容易。然而,當時亦有報道指出,2015年各大港資券商就紛紛開啟了配資業務,其中耀才證券是最為激進的。後者當時提供的孖展利率低至3.88%,半年免佣金,還為開户內地投資者提供1萬元交通費。

    在牛市高期,一家在港的中頭部券商當年完成孖展利息收入接近13億港元,為所有收入分項中最高單項。相比之下其傳統的經紀業務收入僅為7.5億港元左右。種種跡象表明,在香港配資的難度的確要比內地小很多,槓桿率也要高許多,資金成本卻要低不少,資金的來源更是豐富許多。

    真實性究竟幾何?

    那麼,上述百億頭部量化私募在港運作的真實性究竟有多高呢?其實也可以從四個維度來進行判斷。

    首先,從外圍市場與北上資金的聯動來看,歷史上,外圍市場波動一般都會引發北上資金往外流。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情況並非如此。美股道瓊斯指數已經連續兩周調整,影響資金流向的美元指數上周則出現了反彈。但在此期間北上資金除9月8日外,其餘時間皆是淨流入,其連續性歷史罕見。這是第一大反常。

    其次,從成交量來看,最近15個交易日的成交金額要比此前15個交易日高出2000億元左右,更要比6月底到7月初那15個交易日高出近5000億元。這意味着,近期,北上資金的規模和活躍度的確有較為明顯的提升。這與歷史上的情況也有較大區別,以2019年年頭的小牛行情為例,市場越往上走,外資活躍度是略有下降的,淨賣出頻率是偏高的。這是第二大反常。

    第三,從策略框架來看,上述香港基金經理所說之中性策略也具備一定的可行性。2020年9月底,監管層面發布外資投資指引,從11月1日起,除原有品種外,合格境外投資者可投資於存託憑證、股票期權、政府支持債券等;同時,允許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融資融券交易、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以及債券回購交易,股指期貨交易。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外資進行量化交易的基礎是完全存在的。

    第四,從時點上看也比較吻合。因為,從去年11月開始,監管層面開始允許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交易股指期貨等衍生品,而申請牌照需要大半年時間,從拿到牌照到融資運作也需要一定時間。前前後後算起來,恰好也到了今年七八月份。

    綜合來看,內地量化基金在港利用高槓杆交易A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這種現象是否普遍,規模究竟有多大,擴張速度如何?仍不得而知。

    對市場影響會有多大?

    近期,量化基金「吹」大A股成交量的話題不斷被熱炒。

    近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1年第60屆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會員大會暨年會上表示,在成熟市場,量化交易、高頻交易比較普遍,在增強市場流動性、提升定價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交易趨同、波動加劇、有違市場公平等問題。最近幾年,中國市場的量化交易發展較快。交易所對入市資金結構和新型交易工具怎麼看?希望大家做些思考。

    那麼,若香港市場真存在大型量化基金加槓桿進入A股的情況,影響究竟會有多大呢?

    首先,可能要面對的就是監管問題。2019年4月24日,香港金管局與證監會曾聯合發布的一則公告令內資在港持牌金融機構站上了輿論風口,其公告中披露的複雜關聯交易也令香港的配資業務再獲大量關注。那一年,A股經歷了一段小牛市,內地投資者在香港配資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也是在香港監管部門發聲之後,市場開始走弱。此次不同的是,量化基金屬於持牌機構。如果合規合法,不至於會有兩年多前的事發生。但如何監管依然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命題。

    其次,對市場而言,潛在的風險可能會比較大。若真有如此高的槓桿水平,一旦市場波動,可能會引發系統性殺跌風險。類似的事件其實今年已經出現了好幾起:北京時間3月29日下午1時左右,瑞士信貸表示,旗下一家在美國的對沖基金因上周發生的保證金違約,該基金和其他數家相關銀行將進行清倉。該事件導致的損失可能對第一季度財務造成「重大影響」。野村也於當日上午發布公告稱,在3月26日(上周五),野村的美國子公司可能會因為一名美國客户的交易而出現重大虧損。此次事件,直接導致許多中概股無差別被拋售。今年7月,持有中概股的外資對沖基金也因中概股暴跌而出現爆倉,進而導致市場出現系統性大跌行情。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