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華為分紅500億的台前幕後

    華為分紅500億的台前幕後

    每年的2月和4月都是外界羨慕華為的時間,前者是華為一年一度的分紅方案披露的時間,後者是年終獎發放的時間。大筆財富的發放讓其他打工人羨慕不已。

    但分紅的背後能看到華為業務的起伏,光景好的年份,產糧多,大家分到的也多;業務瓶頸期,每股分紅的金額也相應在減少。而華為的這種制度安排有其特殊性,因為任正非一直堅持不上市,但華為通過每年的分紅計劃,也達到了回籠資金和籠絡人心的目的。

    -01-

    500億大禮包

    虎年開工第一天,華為員工就收到一個巨大的「紅包」。

    根據華為披露的分紅計劃,2021年華為預計每股分紅1.58元。根據華為2020年的財報數據,華為總股本近340億股,這也意味着今年的分紅總金額將超過500億元。而目前華為的持股員工數超過12萬人,人均分紅超過40萬元。

    《財經天下》周刊根據網上披露的訊息估算,最近10年,華為的分紅總額在2400億元左右。

    華為的每一次分錢都讓外界羨慕不已,但其實相比於此前兩年,每股分紅金額有明顯下滑。2019年和2020年,華為每股分紅分別為2.11元和1.86元。

    「想到還要交稅,着實有些失望。」在華為心聲社區,有員工發帖稱。而根據入職年限、職級、業績表現等因素,每位華為員工能拿到的分紅也存在着明顯差距。

    比如,一位入職6年、職級為16級,績效中上游的華為員工,在2019年華為每股分紅的高點,拿到的分紅收入接近15萬元。另一位華為研發崗位的員工,2019年分紅總額近30萬元。大部分人其實無法達到外界流傳的人均高度。

    有說法稱,華為15級以上員工大概能夠拿到3-4萬虛擬股。若按此說法,這部分員工2021年能夠獲得的股權分紅大約在4.74萬元到6.32萬元。

    「部門整體業績好、個人績效好、級別高,授予的TUP(虛擬遞延分紅計劃)就會越多。」一位曾是華為18級的員工對《財經天下》周刊透露,現在已經很少人能拿到虛擬股,大部分人只有TUP。

    兩者的區別在於,虛擬股只要在職就可以一直持有並享受分紅,而且虛擬股需要員工花錢購買,離職時再由公司回購,中間也有不小的差價。比如2013年,華為每股的定價是5.42元,而2017年的價格是7.85元,四年時間每股漲了2.43元。而TUP只享受有每年分紅的權利,不用花錢買,而且五年後自動失效。

    -02-

    分紅背後,與業績強相關

    華為每年保持着分紅的傳統,但翻看華為集團最近10年的分紅情況,有兩次明顯的低谷。

    第一次出現在2012年。華為每股分紅僅為1.46元,這是近十年裏分錢最拮据的一次,此前一年為每股分紅2.98元。華為在這一年的收入只增長了8%,整個電信設備行業陷入增長乏力的困境中。

    彼時,華為最賺錢的業務是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都沒有像現在這樣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而由於4G紅利已釋放殆盡,電信設備行業率先進入寡頭壟斷階段,2011-2012年行業巨頭增長率普遍處於個位數。為了維持銷售毛利率,華為在這一年放棄了低價拼搶訂單的銷售策略,換來6.7%的低增長率。

    而於2011年組建的企業業務BG和消費者BG也不給力,尤其是消費者BG的銷售收入按年只增長了8.4%。

    在智能終端藍海一片的背景下,這個數字並不能令華為滿意。2012年初,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曾誇下海口,將智能手機銷量目標定在6000萬部,而最終銷售數字僅為3200萬台。坊間傳言,沒有達到年初承諾,餘承東、萬飈等華為消費者BG高管年終獎均為零,並領取「從零起飛獎」。

    第二次低谷則在2017年,每股分配2.83元,分拆成兩部分,一部分轉為虛擬股,而另一部分現金分紅則為1.02元每股,參照往年數據,每股1.02元的現金分紅數值已是近年來較低水平。

    在運營商市場不景氣的年頭,彼時華為面臨的增長瓶頸是非常明顯的。對比2016年32%的營收增長,華為2017年營收按年增長25.7%,增速放緩。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者業務雖然快速崛起,但是消費者業務的利潤卻沒有同步跟上。

    按照餘承東在2017年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說法,華為手機盈利能力主要受制於零售、渠道和營銷方面的成本過高,「正常大多手機的渠道商拿點是4-6%,最多8%,但華為是20%多」。任正非甚至還為此批評了餘承東。

    而這一年華為整體分紅並未因手機業務「起飛」而有明顯提振。

    分紅數值的高峰出現在最特殊的2019年,達到了2.21元每股。2019年是華為極具挑戰的一段至暗周期,5月17日,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開啟打壓之路,在操作系統、晶片代工、元器件支撐等路徑中鎖死供應鏈。

    但其實華為這一年的增長驚人,銷售總額達到了8588億元。一方面,華為在5月16日之前依然處於快速增長階段,而善於磨合庫存、始終擁有備胎計劃的華為也擁有一定的儲備以應對客户需求,保住了這一年的營收。

    2019年,華為最受人關注的消費者業務保持了穩健增長勢頭,銷售收入達到4673億元,按年增長34%。全年全球發貨智能手機超2.4億台,位列全球第二,中國區第一,PC發貨量則按年增長200%,智能穿戴業務發貨量按年增長170%。這一年也被看作5G元年,儘管被多個歐洲國家排除在外,但華為5G方面依然取得了成績,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

    不過,這種增長也暗藏危機。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當時曾直言,「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爭取明年還能發布年報。」

    一位華為人在心聲社區發帖預言,這一年的分紅會相對保守,公司保留部分現金來應對生產中的不時之需。而讓人深感意外的是,華為在重壓之下依然將分紅落定。一位華為企業BG員工向《財經天下》周刊直言,「關鍵時候,留住人心比留住錢更重要。」

    事實證明,在危難重重的近兩年,華為的分紅制度依然在繼續。但在美國持續打壓下,這一數字未來是否會再次刷至新低,將取決於華為的新業務是否能取得突破。

    目前,華為消費者業務受到晶片供應的影響,收益大幅度縮減,但華為汽車企業和新成立的數個軍團,已經衝在前沿,將給華為源源不斷地生產「糧食」。

    -03-

    分紅背後,華為的管理邏輯

    華為從一個註冊資金只有2萬元的小微公司成長為員工規模超過19萬的跨國企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員工持股制度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貫穿和演化。華為所謂的「狼性文化」或奮鬥者文化本質上也源於財富的共享。

    1987年,華為作為民營企業成立的時候,相傳創始人任正非當時只有3000元,不得不拉攏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集資維持運轉。任正非隨後提出華為員工持股制度,宗旨是「與員工分擔責任,分享利益」。

    華為內部股權計劃始於1990年,當時提出了內部融資、員工持股的概念。規定入職滿一年的員工可以花錢購買公司的股票,可購數額與職級相關,當時的購買價格設定為1元,甚至連華為與外部公司成立的合資企業都有資格購買。

    這一制度曾在華為內部引發了一波「個人助業貸款」潮。大量員工通過銀行借貸,用於支付購買公司股票的費用。直到2010年,華為的這種做法因為金融隱憂被銀監會叫停。

    對於華為而言,這種做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不上市的資金問題。員工買股票給華為帶來了大量的資金,而公司每年分紅又讓員工享受到了發展的回報。正是靠着這種內部融資的方式,華為在千禧年之前實現業務的高速成長。

    但由於有些地方出現了非法交易,所以這種內部職工股的做法也被有關部門叫停。華為的1元1股制度延續到了2001年,員工持有的內部股票開始逐漸被虛擬股所取代,虛擬股享有分紅權,但沒有投票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股權。

    但隨着華為不斷髮展壯大,虛擬股的弊端也出現了,華為大量股票掌握在了老員工手中,他們即便不努力工作,每年也能享受大筆分紅。這種利益分配方式使得既得利益者失去了奮鬥動力。

    2008年,華為對虛擬股制度進行調整,實行飽和配股制,也就是達到一定配額之後,將不再授予虛擬股票。這也是為了解決新老員工的利益分配問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如今,華為開始實行虛擬股和TUP(獎勵期權計劃)並行的激勵方案。TUP計劃始於2013年,目的是讓員工不需花錢購買股票,也可獲得一定數量期權相應的分紅權,依5年為限,分紅權逐年解鎖,5年後獲取全額分紅後,期權結算清零,重新根據員工職級、績效表現分配。

    2019年在美國政策打壓下,華為員工流失嚴重,內部再次推行了ESOP1計劃(員工持股計劃),和員工持股的股票一樣,花相同的錢購入,每年參與分紅,不同的是工作滿5年後,該股票可以得到保留。這樣的設計被外界認為是華為出於留住人才的需求。

    華為的股權激勵制度在演變過程中不斷升級和微調,既幫助企業自身解決融資問題、渡過難關,又起到了員工激勵的良性循環作用。

    一名管理學分析人士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華為分紅是穩定軍心的關鍵。身處困境中的華為,能夠堅挺地活下來,完全是基於華為人的不懈奮鬥,而這種奮鬥的根本也都在來源於這種團隊激勵的頂層設計。

    相比之下,網路公司也有給員工發股票和期權的傳統,但網路公司的股票變現方式主要靠上市退出,而不是分紅。所以,每一個網路獨角獸的上市,都帶來一場財富盛宴,阿里巴巴和小米集團都是如此。但公司是否上市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反而是華為每年分紅,收益更加可觀。

    華為的這種做法很難被網路公司所借鑑,因為後者面臨的一個窘境是,他們大多虧損,比如美團在2021年前三季度虧損了近200億元,而B站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總虧損額超過了47億元。虧損就沒辦法分紅,這也導致了網路公司的持股員工大多隻能通過上市來變現。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